硯楷、祖籍保定博野縣,河北美協會員,河北書協會員,設計師:六維空間書畫培訓機構負責人,仁愛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大愛名人書畫院副院長,大愛中國公益書畫院副院長,河北廣播電視臺【文化之旅】簽約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天安門城樓,劉志丹紀念館,湘江戰役烈士紀念館等國內外畫廊,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自幼隨祖父研習書法,每日一課,后拜入著名花鳥畫家江立社先生門下,隨江先生功習丹青,日課之外得先生悉心指導,期間數度只身赴京受教于黃胄先生。
88年入河北師范學院油畫系劉志庸教授/羅磊明教授/高作人等諸先生門下,功習油畫,至此中西兼善。
腕底鄉愁【硯楷水墨小品】
文/硯楷
這組鄉村題材作品是我鄉愁系列為主題,筆墨在表情達意時盡量不流于對自然行色的再現,在刻畫獨具北方鄉村特色的同時,盡量通過外師造化而:得之于玄悟:構建起水墨心里的真實內涵。呈現一種中國藝術的性格思維,讓視覺充滿審美的沖擊效果。
由技入道,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回歸本真,崇尚意境,挖掘題材的味中之味,韻外之韻,營造詩意般的意境,成為筆墨的方向。
而筆墨依托的載體,是畫家心靈狀態的直接表述,是米芾所謂:畫乃心印:的具體體現。是畫家借助自然界的花木生靈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對萬物生靈的摯愛之情,也對桑梓,對故土的眷戀之情。這情,是畫家借物抒情,有心而發,在無我中實現有我。
這組鄉愁系列計劃完成五十幅,博野鄉音約稿于是先拿出這三十幾幅以酬謝朋友和老師們的厚愛。
過去這二三十年,城市一直在膨脹,越來越多的人把老家背在行囊進城生活,人情冷暖,山水寄情,閑暇時光,故鄉總不免牽動鄉愁入夢。
鄉愁是一種思念。是一種身在遠方的溫暖記憶,有人說咫尺天涯強說愁未免矯情,不是這樣的,打一個電話思念即可消解,但卻不能給月下的村莊、干枯的河流打電話。即使回鄉小駐,鄉愁短暫消失,但剛踏上返程的汽車的那一刻如絲如縷的情感又會慢慢升起。
與思念相比,鄉愁是溫暖的,更具唯美的色彩,就像久久佇月籠的岸畔,淡淡的憂傷中一任春露濕衣,卻找不到安放鄉愁的巢。
隨著交通工具的改善,鄉愁之于現代人不過是一絲柔美的落寞;而于背鄉離井的古代人也許成為馬背上的枯骨,或衛國的戍邊,或生存的逃離,鄉愁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繞不開的主題。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戰亂、動蕩、天災成為一種最基本的社會形態,鄉愁也就成了那個時代的普遍情感,故此鄉愁就成了一脈相承的龐大的文學命題,“低頭思故鄉”的遠愁,“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哀愁,“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旅愁,“少小離家老大回”歸愁等等諸多愁緒構成中國文學的龐大體系。
家是生命的老根,古人的月亮唯故鄉獨明,現代人的遠方并非生存的逃離,而是其修遠兮的圓夢,在城市生活幾十年,成為道地的城里人,鄉愁的況味卻也越來越濃,君不見鄉味成了大眾最喜愛的味道,鄉游成了時尚的旅游,鄉愁正在成為一種大眾的世紀情緒。
鄉愁是距離產生的情感,家有多遠,鄉愁就有多濃。鄉愁是永恒的。城市的擁擠、冷漠、虛假使得城市難以承載情感,安放靈魂。
鄉村,五千年鑄就的家園,滄海變桑田的深情守望,幾乎養育了人類的全部文化與歷史。
鄉村,安放靈魂溫暖的臥巢,生存的家園里,靈魂和情感找到安實的依托。
鄉愁的實質來自鄉村與心靈的契合。
鄉愁是對鄉村整體生態的緬懷,鄉愁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參照,鄉愁是一種有家的感覺,鄉愁的對應物都是心靈成長的節點;記憶中的一切在情感中反復重復為心理標記,讓路在心靈中延伸……
欲望翻飛,夢想在欲望的滿足中跌落,當無奈地回首,才發現我們在對土地田園的冷漠中,家園丟失了。
鄉村是家園,家園是根,是靈魂安放的地方。
藝術是心靈的映像,所以說這組鄉愁系列作品所呈現的是獨存于內心的經過自我心靈積淀與折射后人格化的物象,是對自然的概括與重構。夜深人靜審視著自己的作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妙合自然,順呼天成。且著力文化的延伸與對傳統的再發現,偏于傳神不傳形的寫意性。
發鄉土之思,歌圣潔之愛,畫平原之魂,抒翰墨情懷。漫步在水墨的世界,擺脫塵世的浮躁,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這即是精神的境界也是美感的境界,不是一時的感情的迸發,而是在主客體交融中得到徹悟,進而實現精神的升華。隱于畫室成一統,超然物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清風出袖,明月入懷般抒發著自己的心靈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