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緣于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金石學史研究與刻帖書法新探”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畫院、西泠印社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金石碑帖研究委員會承辦。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原所長、京華印社社長魏廣君,西泠印社副秘書長范正紅,《中國書法》雜志社社長朱培爾,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張德俊在開幕式上先后致辭,劉萬鳴宣布展覽開幕。開幕式由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主持。
中國文聯原黨組成員、副主席楊承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盧禹舜,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曾來德,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申萬勝,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陳洪武,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繼、葉培貴,人民美術出版社原社長郜宗遠,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原主任劉恒,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副主任高慶春,西泠印社黨委委員、社委會副主任邵建華,西泠印社副秘書長許雄志,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洪厚甜、王厚祥、蔡大禮、魏杰,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院長楊軍,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尹海龍,中國國家畫院外聘研究員王學嶺、龍開勝、陸明君、王文英、陸宗潤、黃勝凡、文永生、張曉東、崔勝輝、蔡夢霞、蔣再鳴、李暉、逯國平、張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主任虞曉勇,西泠印社社委會藝術創研處處長丁竹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孫學峰,《收藏家》雜志社原社長、主編劉昱,中國美術館藏品征集保管與修復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薛帥杰,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金石碑帖研究委員會主任李漢臣、副主任張深偉,西泠印社社員岐嶇、鄭志群、古菲、陳根遠、曹祐福,海岱美術館館長袁慧敏,濟寧漢文化博物館館長高成豐,北京杏壇美術館館長黃和平,吳式芬金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郭慶利,河南印社理事樊江濤,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金石碑帖研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愛鳳,中國國家畫院辦公室主任董雷、人事處處長劉博涵、山水畫所所長方向、油畫所所長趙培智、版畫所所長沙永匯、雕塑所所長鄧柯、理論研究所所長陳明、教學培訓部主任邱雷、交流合作部主任張楠、美術館館長李虹霖、總務處處長任明輝、信息中心主任劉德峰、書法篆刻所副所長謝小銓、辦公室副主任吳笛、黨辦副主任玄明加、創研規劃處副處長康雷、教學培訓部副主任程興林,美術館副館長常欣、杜浩,《中國美術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金新、副總編輯馮知軍、副社長顏培大,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邢少臣、吳迅、王東聲、黨震、劉立宇、徐冬青、唐朝軼、梅躍輝、張蕾、申卉芪、王瑛、任賽、付振寶、陳散吟、任軍偉、王聰叢等嘉賓應邀出席本次展覽開幕式。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致辭并宣布展覽開幕
劉萬鳴表示,為系統研究書法史跡,深挖傳統,推動書法的全新發展,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自2020年開始,采用“品”的方式從金石書法研究入手,先后舉辦了“緣于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本次“金石學史研究與刻帖書法新探”展是該項目的系列展之五,此次展覽把金石與刻帖以歷史發展的脈絡串聯起來,放在一起對比研究,并結合當代理論研究和創作探索立體呈現,旨在全面梳理和展示古代金石、刻帖古跡,以促進金石、刻帖書法的當代研究與創作發展。據劉萬鳴介紹,本次展覽自籌備以來便得到西泠印社、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金石碑帖研究委員會、西安博物院、河南印社、山東印社、京華印社、終南印社、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濟寧市漢文化博物館、海岱美術館、吳式芬金石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征集金石、刻帖360余件。同時開展的金石學史與刻帖書法新探創作展,采用邀請和投稿相結合的方式,經評審共有118件書法篆刻作品入展、43篇論文入選,基本展現了當代書家、學者對金石學和刻帖書法的全新理解與探索。此次展覽作為當代與傳統的一次學術對話,能喚起我們對中國傳統金石學和刻帖學的關注與研究。未來中國國家畫院將大力支持這樣的學術展,并加強與兄弟單位的合作,不斷推出有思想深度、學術高度的創作與展覽。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主持開幕式并致辭
徐漣認為金石是書法的重要載體。從2020年開始,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從梳理金石書法資源入手,以品評的方式介入,策劃推出了“源于圖像背景的社會和藝術·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采用拓本研究、書法史論和書法創作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不同歷史時期,對金石拓本展開全新的探索與詮釋,先后舉辦了“漢隸十二品新探”“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書廿九品新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以北宋第一部大型匯刻叢帖《淳化閣帖》為標志,開啟刻帖風氣,宋代以后的書法借刻帖而流行,書法因為載體的變化而發生了筆法、字法、章法乃至于風格、流派的衍變。為此,中國國家畫院以“金石學史研究與刻帖書法新探”為今年展覽主題,沿續之前的學術主旨,力圖在挖掘傳統的基礎上,全面梳理書法傳統資源,深入展開審美意義上的品評研究,并將其運用到書法創作之中。這也是中國國家畫院作為國家級藝術創作與研究機構的使命與責任。
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致辭
陳振濂在致辭中介紹了此次展覽的意義:首先,讓我們重新思考金石學消亡的原因。金石學自宋代以來,經歷了1000多年的歷程,20世紀初,在“西學東漸”過程中,金石學的內容被分到現代的各個學科中間去,成為許多新學科成立的原點與支撐點。多年以來,西泠印社致力于重振金石學的研究,此次展覽西泠印社與中國國家畫院強強聯合,希望能夠為金石學的研究重新樹起一面旗幟。其次,展覽作品內容豐富、含金量高,極具學術研究價值。此次展覽,作品不僅有文物和碑帖,同時還邀請書法家進行臨摹創作,希望通過這些與金石學相關的展品,把展覽辦成一個有學術價值的“爆款”。第三,對金石學作品的解讀也是此次展覽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此次展覽,藝術家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視角和手法對古代金石學作品進行解讀,這不僅可以在古今文明之間建立一種對話機制,并通過這種跨時代的對話,提高公眾對中華文明的理解,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原所長、京華印社社長魏廣君致辭
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劃和籌備組重要成員,魏廣君介紹,2019年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成立伊始,就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對碑學進行審美體系化的建構,先后舉辦了“漢隸十二品新探”“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書廿九品新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以及今天開幕的“金石學史研究與刻帖書法新探”,以“品”的方式初步建立了碑學的審美體系,為碑學在當代的重啟和碑學經典化的發展“立命”。如此,從另一種角度來觀察,也是為被現代學科消解掉的金石學續命。我們相信書法篆刻所自成立五年來的學術作為,會為書法歷史的當代發展譜寫新篇章。祝愿中國國家畫院的學術前景更燦爛,更輝煌!
西泠印社副秘書長范正紅致辭
范正紅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展覽將金石、刻帖和當代書法篆刻三者融為一體,呈現了一個多層次、高水準的書法展覽,這對于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在“西學東漸”的沖擊下,金石學曾被肢解,但在新時代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的背景下,金石學不應缺席中國傳統文化的接續,它在書法篆刻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次展覽不僅展示了金石學和書法篆刻的藝術魅力,還有助于推動金石學的研究和實踐,同時,也會對現代書法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書法》雜志社社長朱培爾致辭
在朱培爾看來,此次展覽是一個有趣味、有思想、有學術、有藝術的古今對話展,展覽將金石、碑帖與書法相結合,通過對比不僅展示了書法藝術的歷史演變,也反映了現代書法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和變化。同時,將金石拓片與現代書法作品做對比,有助于觀者意識到現代書法在某些方面的蒼白和不足。例如當代書法在追求大尺幅作品時,容易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擴張,忽視書法藝術的精神內涵和情感表達。此次展覽不僅展示了書法藝術的多樣性,也提供了一個反思和探索的平臺,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創新發展書法藝術。
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張德俊致辭
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金石碑帖研究委員會連續五年與中國國家畫院合作,舉辦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雙方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張德俊看來,這五次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系列展,反映了中國國家畫院尊重歷史、立足傳統的嚴謹治學思想和研究理念,反映了中國國家畫院深挖傳統、不斷創新的治學和研究精神,反映了中國國家畫院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擔當。此次展覽展示了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摹刻的叢帖和單帖40多種,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刻帖的歷史脈絡,這對促進金石學在當代的研究和發展,推動書法藝術的全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曾來德在接受采訪時給予展覽很高的學術評價,他表示此次展覽將碑石、帖學與當代創作融為一體,展現了歷史傳承的脈絡。中國書法傳統主要分為碑學和帖學兩大體系。碑學因其傳承久遠,承載著最真實的歷史痕跡。而帖學則通過刻帖的方式延續,將原作精神轉換為指向未來的藝術形式。當前,帖學盛行導致格局縮小,功利觀念增強,書法趨于小氣、俗氣。同時,在現代探索中,我們又容易偏離傳統,被西方觀念所牽引。因此,回歸碑學、刻帖和傳統,重新審視我們幾千年的厚重傳統,對于提升我們筆下書法的凝重感和厚重感至關重要。此次展覽不僅彰顯了中國國家畫院對書法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對學術和藝術的深度關注。可以說,這個展覽具有非凡的意義。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2日。